岐伯是什么人(黄帝之师歧伯到底是哪里人?)
据史料记载,轩辕黄帝曾前往青城山问道宁封子,曾筑坛求见隐居青城山的容城子,还两次前往峨眉山问道天真皇人,这几位显然都是蜀地远古大神。此外,黄帝之师歧伯作为中华医学奠基人,是蜀人的概率也极大。
2001年12月,四川省旅游规划设计所编制完成的《盐亭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》,该规划认为,盐亭是嫘祖故里,也是歧伯的故乡。嫘祖发明、传播了养蚕、缫丝技术,被誉为“中华丝绸文化创始人”、“中华人文女祖”;嫘祖的舅父歧伯,从蚕医到人医,著《黄帝内经》,被誉为“华夏中医始祖”。
无论是《黄帝内经·灵枢》记载“歧伯”,还是《山海经》记载的歧舌国,都是“歧”而非“岐”,加之黄帝在蜀活动轨迹的记载众多,因此认为歧伯为歧舌国人,与岐山、岐水毫无关系,绝非简单的臆测、武断,而歧舌国即在以今盐亭为中心一带地区。 其主要依据为,歧为古姓,歧姓之人,史籍少有记载,而歧伯为最早见诸史乘之歧姓人。《山海经·海外南经》称“有歧舌之国”,“歧舌国在其东,一曰不死民东”。据蒙文通先生考证,《海外南经》为蜀人所作。郭璞注云:“歧舌国,其人舌皆歧,或云支舌也。”《山海经》又云:“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,后稷葬焉……,百谷自生,冬夏播琴(种),鸾鸟自歌,凤鸟自舞。”明杨慎认为此“都广之野”即今成都平原。据此,作者们认为,歧舌国当在今成都平原以东,为人数不多的歧姓人所组成的部落。而歧伯姓歧,有姓,则应为此部落的贵族甚至首领。称伯,是指在兄弟中排行老大。歧伯,用俗语来说,就是“歧老大”。
此外,《抱朴子》述歧伯曾去过缙云山采药,而缙云山即在成都平原以东的区域内,而歧伯采药行迹所至的青城山、峨眉山也都距离盐亭不远,可见歧舌国确实是在盐亭一带。
很长时间以来,盐亭流行尊崇歧伯的风俗习惯和有关歧伯的传说、民谣。当瘟疫流行时,人们即于高处树干上点“天灯”以驱瘟除疫,据说此俗源于歧伯在螺祖故里盐亭高灯镇点天灯驱鼠护蚕之法。若瘟疫实在严重,点天灯尚无明显效果,就让人装扮成歧伯,着甲胄,执金鞭,戴螃蟹眼目,坐方椅上,使人抬着巡游瘟区,扫荡瘟疫。旧俗,凡家有病人,则请傩神扮作歧伯,让病人坐堂中,歧伯着甲胄,执宝剑,唱驱病之词,绕病人舞引;再入病人居室,手举火把,将炒干的锯木粉撒于火把之上,立即燃为火团,此叫“撒粉火”。盐亭县茶亭乡龙潭庙中还保存有驱病傩神的木像。盐亭县北部旧俗,每年农历正月十五,必从桂香殿中抬出歧伯木像,遍游街巷田畴,表示歧伯扫除瘟疫,为民祛病,保一方安康。盐亭古传的治病偏方很多,而仅见于盐亭的有:以香茅草治病,以歧柏树果、枝、叶以水煎服能治病,尤以歧阳坝的“歧柏树”疗效最好。
盐亭歧阳坝,古称“歧伯坝”。该坝背依高山,三面环水,坝边弥江岸上有一株一干十七枝的千年古柏,历称“歧柏树”。树下有一小巧的石庙,内塑歧伯神像。此树对岸一华里的回龙山上,明代时曾建有歧伯庙。此外,在盐亭柏梓、安家和里坪一带,人们历来喜爱种一种分杈柏树。此种柏树的虬枝似龙、蛇,恐与氐羌人以龙(蛇)图腾崇拜有关。这一带仍生长着许多的“歧”形多杈柏树,有双杈、五杈、七杈柏,数量达1000多株,此种柏树,又被称作“歧柏”。
在距盐亭县城49公里的盐亭县茶亭古镇西街口回龙山,现存有“黄帝元妃嫘祖故里”歧伯宫,以及歧伯殿、嫘祖殿、歧伯史绩馆、歧伯坝、歧伯树、歧伯桥、歧伯亭、歧伯墓、歧伯洞、歧伯坡、石药槽、木雕歧伯神像、出土歧伯树头等丰富多彩的歧伯遗迹。2005年4月,盐亭县茶亭乡党委政府还举办了一次歧伯文化艺术节,当地300多名干部群众参加了活动。据说,当地人们为了纪念歧伯给人类创造的财富与安定团结,特将农历2月21作为“歧伯节”,5000多年来,盐亭民间一直沿续这个节日。
虽然有人认为陕西岐山是歧伯故里,但仅仅是因为“岐”与“歧”同音形似,自西周时期华夏文明中心自成都平原转移至关中平原,春秋时期又转移至洛阳平原后,蜀地不断被矮化、边缘化,导致人们只知关中地区有岐山,而不知蜀地有歧舌国,想当然地以为“岐”与“歧”相通罢了,臆测歧伯生于岐山罢了。《黄帝内经·灵枢》关于黄帝求教于歧伯的原文,都是“黄帝问于歧伯曰”,可见歧伯与岐山毫无关系。最早认为岐山为歧伯的记载,是宋代《路史》称“黄帝至岐见岐伯,引载而归,访于治道”,自然也是宋人以讹传讹的错误推论而已。
还有人认为,甘肃庆阳才是歧伯故里,但是最早的相关记载,是宋代地理书《舆地纪胜》称“上古岐伯,(庆阳)郡人,黄帝尝与论医,有素问难经行于世”,却没有任何可靠依据,唯一可以牵强附会的,仅有隋代萧该《汉书音义》称“岐,水名也,谓斯水也”,想当然地称横水河为岐水,可见歧伯故里庆阳说更不靠谱。
总之,关于歧伯故里,无论是从古籍记载、民间传说看,还是当地与歧伯有关的各种因素看,最靠谱的还是四川盐亭县。换言之,导致如今歧伯故里众说纷纭,根本原因就是“歧伯”被后人臆测为“岐伯”,牵强附会地与岐山、岐水扯上关系罢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