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金圆蛛的价值(金蛛总科—络新妇科:络新妇)
金蛛总科—络新妇科(上):络新妇
真核生物域
动物界
真后生动物亚界
蜕皮动物总门
节肢动物门
螯肢亚门
蛛形纲(蜘蛛纲)
蜘蛛目
新蛛亚目
金蛛总科(圆蛛总科)
络新妇科(芥蛛科)
络新妇科(学名:Nephilidae)又名芥蛛科,有文献视为金蛛科之下的一个亚科。
1.络新妇属
络新妇属(学名:Nephila)也称金圆蛛、金圆蜘蛛、黄金圆蛛,隶属于蛛形纲蜘蛛目络新妇科的一属,主要分布于非洲、大洋洲和东南亚等地区,全球生物物种名录(Catalogue of Life)收录了本属10种。
2019年研究人员将本属的一个亚属提升为属级-毛络新妇属(Trichonephila),将部分络新妇属物种归入毛络新妇属,包括在中国广泛分布的棒络新妇(Trichonephila clavata)。
(1)特征
体大型。雌蛛体长17.00~50.00毫米,雄蛛体长2.80~9.09毫米。雌蛛的背甲密被白色细毛,腹部腹面具一对浅色纵条斑,或呈大理石状;外雌器具一横褶和一横沟,近后缘具一长方形中隔。雄蛛触肢器的引导器近顶部前侧无小齿,并呈45°弯曲;亚盾板小,位于盾板的外侧面。雌蛛结具很多经丝的大型圆网,中心位于网中央的上方,而且临时螺旋丝不拆除。
(2)生活习性
该属蜘蛛结的网有3层,中间一层是垂直圆网,而圆网两侧是杂乱无章、不规则网,往往在树的中上部结网,属于“山林型”蜘蛛。其丝拉力甚大,结大型金黄色圆网,网的直径通常在1公尺(约3呎)以上,以拉丝悬在树间。雌成蛛很大,体长25~50公釐(1~2吋)。雄蛛甚小,只有4~6公釐,不结网,住在雌蛛网上,企图与雌蛛交配时,会被雌蛛捉住吃掉。幼虫结成完整的网,而成蛛只结网的下部,常进行修补,而不每天重新结网。
(3)劳氏络新妇
劳氏络新妇(学名:Nephila laurinae)为络新妇属的动物。
①形态
a.雌蛛
体长35.00—40.00。一雌蛛体长39.60:头胸部长18.05,宽9.54;腹部长31.33,宽14.13。背甲黑褐色,密被白色短细毛,头部后端中央在中窝之前具一对角状突起,头胸部前半部颜色较浅,背甲边缘具一列较小的疣突,并具较长的黄褐色缘毛。两眼列均后凹,后眼列稍宽于前眼列(1.40:1.45)。前中侧眼间距大于前中眼间距(1.73:0.53);后中侧眼间距大于后中眼间距(1.88:0.80);前、后侧眼相互靠近,着生在同一隆起的眼丘上。中眼域长1.20,前边宽1.18,后边宽1.28。前中眼》后中眼》前侧眼二后侧眼(0.38:0.28:0.25:0.25)。
步足测量:Ⅰ 72.09 (21.24十21.42十25.11十4.32), Ⅱ60.39 (18.09十17.55十20.70十4.05), Ⅲ31.05 (10.08十8.64十9.54十2.79), Ⅳ52.74 (17.82十14.49十17,28十3.15)。足式:1,2,4,3。腹部在前半部最宽,后半部向后渐窄。背面呈黄绿色或草绿色,近前缘有一鲜黄色的横斑,其后具很多大小不等的黄色斑点。
腹部的侧面和腹面黄褐色,侧面具不规则的黄色斜条纹;腹面具一对弯曲的黄色纵条纹,其间尚有2条黄色横条斑。外雌器黑褐色,后缘之前具一短宽的长方形中隔,侧缘呈弧形,横褶和横沟不明显;纳精囊亚球形,连接管较长,具2个横向的扭曲。
b.雄蛛
体长6.00~9.09。一雄蛛体长9.09:头胸部长3.96,宽3.01;腹部长5.94,宽2.43。体小,约为雌蛛体长的1/4。背甲无角状突,黄褐色,胸部中央的两侧各具一不明显的暗色短纵带。中眼域长0.60,前边宽0.63,后边宽0.60。螯肢、下唇和颚叶暗黄褐色,下唇中央呈黄色,胸板黄褐色,中部黄色,近前缘隆起一丘。步足浅褐色,刺多而长。触肢和步足测量:触肢3.03(1.02+0.51+0.48+1.02);步足Ⅰ 33.21(8.91+8.91+12.60+2.79), Ⅱ28.08 (8.10+7.47+10.08+2.43), Ⅲ13.41 (4.32+3.33+4.14+1.62),Ⅳ23.13(7.38+5.67+7.92+2.16)。
足式同雌蛛。腹部的形状与雌蛛近似,但背腹较扁。背面土黄色,具很多有褐色素的黄色斑点。触肢的胫节有12根听毛。触肢器的盾板呈卵圆形,副跗舟的顶部位于亚盾板中部约1/2处,引导器的长度为盾板长度的2倍多,顶部弯曲成45°。
②鉴别特征
本种雌蛛腹部的背面具很多大小不等的黄色斑点,而不像棒络新妇N.clavata有5条蓝绿色横带,和斑络新妇N.pilipes具一对黄色纵条斑。雄蛛触肢器的引导器末端弯曲,长度为盾板长的2倍多。
③地理分布
国外分布在所罗门群岛(太平洋)。国内分布在广东、海南。
(4)斑络新妇
斑络新妇(学名:Nephila pilipes),又称大木林蜘蛛,是大木林蛛属下的一种。其中属名 Nephila 源自古希腊文,意思指“喜欢纺织的”。分布于日本、中国、香港、台湾、越南、马来西亚、新加坡、缅甸、泰国、菲律宾、斯里兰卡、印度、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北部等地。通常存在于原生林、次生林和花园。
雌性大木林蜘蛛的身体比雄性大得多,脚与脚之间阔15厘米,而体长有 5 厘米。它们居住于森林与红树林里面。雌性蜘蛛会结一个直径约1米~3米大小的网用来捉昆虫,香港甚至有捕食雀及蝙蝠的记录,在台湾也有捕食百步蛇的纪录。与其他圆网蜘蛛一样有毒,但对人体影响不大。雄蜘蛛较为细小,橙色,大约只有雌蜘蛛的五分之一。幼蛛身体细小呈楬色。
①形态
a.雌蛛
体长30.00~,50.00。一雌蛛体长46.28:头胸部长14.13,宽10。62;腹部长32.40,宽14.94。背甲黑褐色,密被白色细毛,中窝之前的头部后端中央具一对黑色角状突起。颈沟深,黑色,中段具一凹陷。中窝深,横向。两眼列均后凹,后眼列稍宽于前眼列。前中侧眼间距大于前中眼间距(2.25:0.65);后中侧眼间距大于后中眼间距(2.45:0.71);前、后侧眼相互靠近,着生在一明显隆起的眼丘上。中眼域长1.05,前边宽1.33,后边宽1,36。前中眼=前侧眼=后中眼》后侧眼(0.34:0.34:0.34:0.31)。额高1.02,约等于前中眼直径的3倍。螯肢黑褐色,前齿堤有3齿。后齿堤有4齿。
触肢的腿节、膝节和胫节的基半部呈黄色,其余部分黑色。下唇、颚叶和胸板均呈黑褐色。胸板心形,近前缘的中部具锥状隆起。步足黑褐色,胫节近基部具一较宽的黄褐色环纹。步足多短粗的刺,而无长刺。腿节无听毛;胫节具数列约25~35根听毛;后跗节Ⅰ~Ⅲ各具1根很短的听毛;跗节无听毛;跗节器相对较小(直径约0.05),位于各跗节近中部。
步足测量:Ⅰ89.55(25.92十25.65十33.30+4.68),Ⅱ72,45(21.78十20.97+25.65十4.05), Ⅲ70.11 (14.40十11.88十14.31十3.24), Ⅳ75.60(25.20十20.79十25.11+4.50)。足式:1,4,2,3。腹部近长卵形,最宽处在前端。生活时的颜色非常美丽。背面褐色,近前缘处有一黄色横带,其后中央的两侧至腹部后端各有一较宽的黄色纵条斑,外侧为黄色小斑点和较细的黄色纵条斑。腹部腹面暗褐色,散布一些大小不等的黄色斑点。外雌器黑褐色,近后缘具一横褶和一横沟,后缘具一短宽的中隔,两侧各有一指向内后侧的小突起,插入孔位于外雌器的后面。
b.雄蛛
体长5.00—6.50。一雄蛛体长6.39:头胸部长2.43,宽1.89;腹部长4.32,宽1.53。体长约为雌蛛的1/7左右。背甲黄褐色,无锥状突起,头部后半部的中央具一对纵向的肾形黄色斑。中眼域宽大于长(0.50:0.48),前边大于后边。前后侧眼相接。螯肢、颚叶、下唇和胸板均呈黄褐色。
步足浅褐色,具少量粗长的刺。腹部黄褐色,背面中央的两侧各具一较宽的浅色纵条斑。腹部侧面和腹面的斑纹近似于雌蛛。触肢和步足测量:触肢2.11(0.58十0.34十0.44十0.75);步足Ⅰ 21.60(5.31十6.66十7.56十2.07), Ⅱ16.29 (4.32十,4.23十5.94十1.80), Ⅲ8.28 (2.52十2.16十2.52十1.08),Ⅳ15.03(4.59十3.87十5.04十1.53)。
足式:1,2,4,3。触肢的胫节有12根听毛。触肢器的盾板卵圆形,腹面中央具一缺刻,副跗舟的顶部超过亚盾板,引导器的顶部平直而不弯曲。
②鉴别特征
本种雌蛛的背甲具一对角状突起而不同于棒络新妇 N.clavata腹部。在树林间、林缘或公园内结网。
③地理分布
国外分布:印度、菲律宾、巴布亚新几内亚、澳大利亚、莫桑比克。
国内分布:浙江、广西、广东、海南、贵州、云南、台湾。